- 发布人:admin
- 时间:2019-10-17
- 点击:2317
- 来源: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1)序言紧密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结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指导意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校将继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深度落实“校企合作、国际融通”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秉承“你若需要、我便存在”的合作理念,顺应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制定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8—2021)
序言
紧密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结合《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指导意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校将继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深度落实“校企合作、国际融通”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秉承“你若需要、我便存在”的合作理念,顺应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推动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制定和落实《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8—2021)》。
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文化校园建设主线,以“创优质教育品牌、创全国中职名校”为基本办学思路,重点达成校企合作的全面推动和国际化办学的逐步开展为标志的特色目标;同时,重点做好“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三大工程”;落实思想、组织、制度和后勤“四大保障”,努力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一体式教学改革、争创国家“示范性、高水平”职业学校。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形势分析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是郑州市市属理工类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84年起始办职业教育,原名为“郑州市第四职业中专”;2003年更名为“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1996年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并于2003年、2006年、2011年三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复评;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先后被河南省政府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和“河南省参加2010年-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河南省绿色学校”、“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建设有省级示范特色专业5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2015年被列入“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项目”。2016年获省教育厅、人社厅、财政厅、发改委四部门认定的“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2017年获“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信息化‘双提升’项目”:2018年获“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强校”、郑州市文明单位和郑州市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一、学校概况
(一)学校设施
学校现有校区一个,占地26.4亩,建筑面积19911.7平方米。建有教学楼2座;国家级实训基地大楼1座;综合教学楼1座;办公楼1座;宿舍楼3座;运动场地1处。校内建设有餐厅、生活用水系统和快捷网络环境等生活配套设施。
自2015年以来,学校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共投入2652.21余万元进行实训设备及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工现代制造类、信息技术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实验实训室48个,可同时提供各类实训工位数合计2956个。学校依托河南省职业教育数字化校园示范校、信息化提升工程资金750万,合并教育城域网、联通、电信三个主干网络接入互联网,搭建了数字校园门户,基本实现管理、教学、生活网络化,同时可提供web网站、OA办公、各种管理系统、官方微信、教学诊改、业务档案管理等应用系统。
图书总藏书量达5.1万余套、期刊70余种。建成中国学术期刊检索系统(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馆(22万册)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1000余个。
(二)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共有在编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131人,男教师为82人,女教师为82人。
1、教师队伍职称结构:
职称 | 高级讲师 | 讲师 | 助理讲师 | 其他 |
人数 | 52 | 65 | 44 | 3 |
比例 | 32% | 39% | 27% | 2% |
2、教师队伍学历结构:
学历 | 硕士 | 本科 | 其他 |
人数 | 32 | 127 | 5 |
比例 | 20% | 77% | 3% |
3、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年龄 | 50岁以上 | 35-49岁 | 35岁以下 |
人数 | 24 | 104 | 36 |
比例 | 14.63% | 63.4% | 21.95% |
4、教师队伍学科结构:
类别 | 专业课教师 | 基础课教师 |
人数 | 88 | 43 |
比例 | 53.6% | 26.2% |
5、专业课教师结构
类别 | 现代制造系 | 信息技术系 | 艺术设计系 |
人数 | 40 | 24 | 24 |
比例 | 45.45% | 27.27% | 27.25% |
(三)办学规模
学校现开现代制造类、信息技术类、艺术设计类等三大专业群共25个专业方向。截止2018年9月,全日制在册学生达到2610人,非学历教育及短期培训每年约1500多人,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处于区域引领地位,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稳固而广泛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企事业单位)60个,连续十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推荐率100%。
(四)管理机制
发挥校党委的监督职能,学校实行“理事会”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在上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下,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下设党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实训处、招生就业处、信息中心、综治办、校企合作办等行政部门,在专任教师中,组建了“三系一部”、9个工作室,涵盖25个专业。学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下设纪委和团委,分别负责监督、执纪、问责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学校工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发展优势
(一)组织环境优越,教学成果显著
1、具有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管理机制。
自2015年开始,学校将自身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紧密结合,抓住“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契机,建立有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家和学校主要领导组成的理事会,负责学校的决策和监督,全面协调学校各项发展资源,具有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2、系部制改革奠定发展基础。
学校把“系部制改革”作为三年发展的头等重要项目来抓,将分散专业整合为现代制造系、信息技术系、艺术设计系“三大专业群”,组建有9个专业工作室,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特征,顺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教学成绩领跑全省。
学校坚持把“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当做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逐步推动全员竞赛和技能考核,充分转化技能竞赛的辐射、带动作用。参照国赛标准,组建各专业群的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工作室制度,推行工学结合,师生专业水平快速增长。三年来,学校一共获得:国家级一等奖6项,国家级二等奖12项,国家级三等奖8项;省级一等奖21项,省级二等奖10项;市级一等奖27项。竞赛成绩和各项技能考核成绩全省名列前茅。
(二)师资实力雄厚,专业水平拔尖
1、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专业化水平强
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本科达标率100%,现有博士1位、硕士32人;中高级职称比例达71%,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7%,其中龙头电子专业教师占比45.5%;聘请企业专家10人,占比11%;获得的国家级优秀辅导教师11人,共培养工作室主持人9人,首席教师5人。
2、教师培训扎实高效,教学水平较高
学校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采用全员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在三年中完成了全部教师的轮训工作,同时,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双师型教师培训、下企业锻炼等。目前,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2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培养7人,双师型教师53人。委派出国访问、培训、学习、参观人数达19人。输送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的教师35人,占比26%。三年内,学校参加各类公开课、说课、基本功、信息化大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2人,省级奖项33人,市级奖项79人。2018年优秀毕业生保送本科7人,位列全国中职院校第一位。
3、专业建设人才辈出,辐射作用明显
学校重视专业建设与工作室的结合,引导工作室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积极向省、市推荐专业技术人才。三年来,学校培养省级职教专家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专业工作室主持人2人;市级职教专家3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市级技能工作室4个。此外,学校牵头成立郑州市电工电子行业指导委员会,担任郑州市信息技术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机维协人工智能会会理事单位,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信息安全与云计算校企联盟会员,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物联网产教联盟会员单位,充分发挥了学校专业的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学校三年共建设省级品牌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5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
(三)校园文化兴起,学校品牌确立
1、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学校围绕“文化校园”建设的理念,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向,确立了“立德、立业、务本、务实”的校训,并在继承原来三风的基础上,形成了学校目前的“一训三风”。结合职业院校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与学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成功经验,凝结出了“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竞赛精神,并将以实训楼文化的形式展示在综合教学楼中;此外,学校总结校庆五十周年办学历程,打造了校史文化长廊,记录学校发展、知名师生、办学荣誉等,成为师生休闲学习的场所,增强了环境育人功能。
2、增强内涵价值认同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融合传统校园文化要素,开通了校园微信订阅号,推送文化作品,开展网络校园活动;印制《知闻》校报13期和《我们一起走过》新闻汇编2部,展示办学成绩、师生风采,提高师生参与度;开设校园电视台,开播抖音官方号,顺应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文化软实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学校办学理念的表达,学校的思想舆论环境纯净。
3.校园文化品牌力确立。
学校品牌化活动在社会影响显著,校内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红歌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创业集市等能够起到传承作用的标志性文化系统;志愿者活动中爱心织女团、小水滴志愿服务省内知名,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锻炼,也获得了社会好评;建立的三个“创客基地”,引企入校、服务社区、培养创业,深受学校周边的居民认可,职业教育品牌力不断增强。
(四)校企合作扩大,产教融合增强
学校当前保持着较好的校企合作发展态势,三个专业工作室已引入了校企合作单位;三个创客基地也在企业指导下运营;实习工厂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技术指导,校外实训基地超过60个;韩国映像大学与我们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三年来,共建立企业冠名班14个,在探索校企合作上获得了新的经验和办法,为下一步“产教融合、国基融通”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三、发展问题
(一)土地面积制约学校发展
学校建筑面积严重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开展,学生的活动、生活的便利和教学实训条件严重受限。尽管,郑州市政府已经给学校立项“新校区”建设项目,能够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但建设工期、过渡安排和办学环境都是考验,将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善
国家在2018年针对职业教育下发了17个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与了高度重视,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现代教育体系、顺应教育现代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专业建设上加强理论学习、加强社会调研、探索可行方案,解决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师资队伍建设仍然艰巨
具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能够顺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熟练应用教育现代化手段,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师资需求,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需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意识,加强引导不断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监督和考核不断增强教师的现代化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学校各项目标的精准实现。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精神,紧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瞄准第二产业发展趋势和智能制造未来方向,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目标,积极探索“1+X”教学模式,突出技能水平、强化技能评价,走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之路,努力迈进全国知名职业学校行列。
二、办学理念
立德、立业、务本、务实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办学目标
到2021年,新密校区建设基本成型。学校管理运行机制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全面实现“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初步产生效益。学校在三系一部和九个工作室的教学框架下,基本实现所有专业校企合作全覆盖,专业发展适应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方式基本实现信息化,实现行业企业标准与人才培养的高度融合,以 “1+X”为引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全国知名中等职业学校。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具备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够独立生存于社会、和谐相处于人群、身心健康,具备自我发展和信息化能力,具有相应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职业素养的中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具体目标与规划
(一)管理创新目标
按照理事会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学校管理创新,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管理的实效性,使管理更科学化,更高效化、更人性化、更具可持续发展。
1、实施策略
——深入探索基于学校章程下的系部运行机制,理顺和完善教学、德育、后勤、安全、绩效、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依据政策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系部运行机制配套的各项工作规程,形成科学、规范、精细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各行政与业务部门,狠抓工作成效。学校各处室系部、各工作室,总结三年来勤奋工作所形成的工作程序、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以形成本部门的工作特色,在“工作效能督导办公室”的指导下,扎实把工作做出成效。
——以工作室建设为抓手,大胆开拓,带动学校管理创新。充分发挥省、市、校三级工作室作用,规范工作室的工作机制,在教师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产教研、校企合作、资源整合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学校内涵式发展机制。
——以文明创建工作为抓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行为规范。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方向发展;让道德讲堂常态化并深入人心,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和监督机制;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师德师风系列讲座。充分发挥工会教育引导作用;充分征集教职工提案,召开教代会,提升教师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意识。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注重资料的归档、志愿者管理、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为争创省级文明单位创设条件。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在全面分析、深入思考、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梳理上个三年发展规划的成果,集思广益地制定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广泛征求师生意见,通过教职工大会确定规划内容。修订完善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成立学校“工作效能督导办公室” 督促学校各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充分发挥省、市、校三级工作室作用,规范工作室的工作机制,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条件下,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的,以“工作室”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产教研融合的新模式;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相关活动,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工作。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完善工作效能督导制度,充分调动和激发学校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中层干部的胜任力、执行力,提升学校各项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深入开展以“工作室”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产教研等工作,完善相关制度,为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相关活动,严格按照创建标准工作。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以工作效能督导工作为抓手,提升干部素质,打造一批高素质,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探索出以“工作室”为主体的专业发展道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相关活动,争取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3、成功标志
——学校各项工作按照三年发展规划目标稳步推进,逐年落实,最终实现,制定出台相对完备,与系部运行机制配套的各项工作规程,和学校管理制度体系。
——形成完善的工作效能督导体系,充分发挥“工作效能督导办公室”作用,提高各行政处室和业务部门的工作效能。
——充分发挥各级工作室的主体作用,有效推动学校校企合作、产教研等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以文明创建工作为抓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行为规范,争取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二)党建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效把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学校改革发展优势,促进依法办学、质量立校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1、实施策略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学校领导班子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集体。
——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把握学校发展方向为根本点,以参与决定重大问题并监督实施、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为关键点,以抓好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
——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基点,不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逐步完善党组织工作机制,规范党内组织生活、落实决策和监督制度、推进党务公开工作;拓宽渠道,创新载体,不断改进我校党建工作的活动方式,增强党组织活动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注重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和时效性;积极稳妥地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发展程序严格把关;加强党风廉洁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党员整体素质,健全党员学习机制,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的,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形式政策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积极稳妥地做好新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发展程序严格把关;加强党员发展和队伍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健全“双培养”机制、培育党建工作品牌;严格落实“一岗双责”。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形成完善的党组织工作机制,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决策和监督制度、深入推进党务公开工作;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塑造良好师德形象;建立健全支部和党员岗位加强党风廉洁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确保学校无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3、成功标志
——班子团结和谐,教职工认可度高。
——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良好。
——学校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党风廉政工作扎实推进,无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到2021年,教师队伍素质达到新的标准:培养省级名师2人,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3人次,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20人次,培养教育局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80%。
1、实施策略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奖惩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完善向教学、教师倾斜的政策,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优良品质;不断增强教师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和大局意识,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学校改革发展之中,努力为学校发展建功立业;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形成优良的学术风气。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标准,严格考核,优先录用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专业对口、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研究生;积极从行业和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有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任教师,对高技能人才可制定特殊政策优先聘用。
——强化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每年教师参加一次以上的培训活动。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拜师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有潜力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国家、省以及国内名牌大学举办的高级研修班、课程进修班、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广泛组织教科研与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广泛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特别是行业企业的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紧跟产业技术发展步伐,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
——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现代的教育方式也由以前单一的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只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索和创造,才能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科学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首先要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等各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加强全员教师的培训,吸收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研究新动向。加强课堂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鼓励广大老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与课堂,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为日常教学普及提供范例,带动日常教学课堂的面,真正让信息技术走入课堂。学校可以逐步形成信息化管理新体制,办公自动化,家校联系网络化,校园活动视频化,教育资源共享化等。同时制定应用能力的评价激励方法,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激励机制,开展一系列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学大比武等活动,提高教师使用设备的频率,并真正提高使用效率,形成勤钻研、勤思考、勤实践的教学习惯,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突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创新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形式,实现教师与企业的有效融合,并进行跟踪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很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到2021年,使80%以上的专业教师具有双师素质。
——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按照学校要求,继续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秀专业带头人队伍。发挥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青年教师培养、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此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加快推进名师培养步伐。积极做好教师培养和名师选拔、培养工作,推荐优秀拔尖人才纳入省级人才培养工程,尽快让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每学期开展师德教育、评比、考核。引进技术高级人才2人和教师学习进修相结合,促进学历提升。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每年举行的教师素质能力比赛,争取获奖,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比赛,均能获得一等奖。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督促教师进行双师认证,专任教师达到75%。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培养出至少一名教育局学术技术带头人或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积极做好参加市、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的推荐工作。
3、成功标志
——高级讲师比例30%、讲师比例41%,“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80%。
——培养省级名师2人,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3人次,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20人次,培养教育局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80%。
(四)教学管理目标
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围绕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突出能力本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精心组织教学,确保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好,职业岗位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创业创新能力。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在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师徒制”,构建完成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开展的课程体系和注重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毕业生实行1+X的证书模式。
1、实施策略
——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或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加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宏观调控,积极改造传统专业、开发新兴专业、创建特色专业,做大做强有品牌优势的专业,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中取异、异中求特,确立我校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能力。
——强化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品质,进一步发挥品牌专业优势,在中职教育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提升机电、信息类专业群竞争能力,紧密围绕河南省、郑州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做大做强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改造和优化信息技术类专业,以服务相关专业链为基础,前瞻性地开发能引领行业发展和适应职业变化的新兴专业,形成先进的专业群。
——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组织骨干教师紧跟产业发展新趋势,根据市场跟踪调研和学校实施的具体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作滚动修订和论证。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论证工作。切实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情况督导,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提升课程实施质量。
——加快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加速数字化资源的生产储备。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专业素质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体系,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加大精品课程开发的力度,加强项目化教材开发,加速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生产收集储备,使新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打下更厚实的技术,强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积极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主旨、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等差异性变化,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同时把竞赛的成功经验落实于课堂。我校在总结多年办赛参赛经验后逐步确立了“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改工作思路,各个专业的技能大赛在训练参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训练方法和技能考核标准,形成了我校“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大赛精神。通过技能大赛找出最佳的人才技能培养模式,把竞赛训练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渗透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把竞赛所考察的理论和技能融入到了职教理论和实训教学之中;把赛场上选手努力拼搏,精益求精的竞赛精神最终融入到了学生的技能和精神中,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成功地迈向社会。打造优秀教改团队,营造教改氛围,以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现场教学、仿真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专业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实训技能教学质量。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做好市场调研,结合社会用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品质,形成先进专业群。深入研究专业教学标准与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关系内涵,每年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然后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把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保证教学质量,把教学管理推向更高的水平。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提升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品质,形成先进专业群。暑期组织高校、企业代表,和我校教师一起研讨,完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河南省职业教研室和郑州市职业教研室的对全员技能竞赛的教学要求,深入探讨学校专业课程开发、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考核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保证所有学生都参加,在此教学要求下的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先进完善,必须密切联系“可考核、易操作”的实用性,保证学生真正获得本领,保证教学目的的达成。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结合市场需求和我校实训条件的实际情况,加快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继续深入研究,引进企业参与办学,参与教学的力度,为校企融合的推进进一步着力,特别是加大重视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学生能够更快更好更容易适应企业适应社会需求,保证了其工作的稳定性、实用性和适应性。
3、成功标志
——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立和专业建设的调整结果。
——省级示范专业和市级重点专业的建设和验收。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成册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出版。
——教师参加教师能力素质大赛及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增加。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生产收集储备增加50%。
(五)德育建设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立业、务本、务实”的校训精神,贯彻“精细德育、体验德育”的德育教育理念,发挥三维德育框架优势,实现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接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树立为公为学的德育原则,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富有匠心、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实施策略
——探索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倡导以军队的纪律规范学生,以军人的精神影响学生,以军营的作风感染学生;坚持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通过以训促管、以管促教、以教促学的形式,全校齐心协力,建立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高效的运行机制、积极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素质。
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人为本,效仿军队正规化管理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采取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相结合、规范管理和养成教育相结合,着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准军事化中养成纪律严明,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优良习惯。
——落实精细德育管理目标。完善精细化德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系部运行机制配套的德育管理工作规程,形成科学、规范、精细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坚持推行“六育”教育,即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注重教室文化、宿舍文化、校园文化等文化育人平台的建设,推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倡导体验式德育教育活动模式。活动育人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利用社团引领各项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育的过程,通过活动载体着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实践,用心体验和感受,不断把全面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普遍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文明班级(宿舍)评比、红歌合唱比赛、志愿者活动、歌手大赛、运动比赛、毕业生典礼和趣味运动会等大型学生活动;积极筹建适合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继续开展“红十字”系列活动,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完善德育工作室建设。德育工作室、NLP-职业素养工作室、心理健康工作室向专业化、示范性迈进。在政教处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德育课程,形成德育课程教学资源库,探讨、解决中职学生中存在的德育工作问题,并逐渐形成学校的德育工作模式,发挥工作室成员的示范、指导、引领作用,激励广大班主任爱岗敬业。充分发挥我校NLP教练作用,扎实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带动学校德育环境的整体提升。发挥心理咨询室团队整体作用,开展好心理社团活动,探讨、解决好特殊背景下的中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活动,做好学校各项活动与危机的心理干预准备。
——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丰富学生的德育实践途径。针对学生群体,广泛开展各级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社会教育基地、社区、社会教育机构、设施、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组建校外德育辅导员队伍,形成德育教育合力;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和班主任与家长联络制度,形成家校共同育人的良性循环机制。
——规范常规管理,狠抓养成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形成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作风,在教室建设、宿舍管理、校园行为规范等方面,推行标准化建设,积累探索经验,使德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在校服管理上,结合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形成一套制度。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团队建设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根本保障,继续加强政教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工作室队伍、学生干部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工作,完善岗位职责,制定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班主任待遇,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一支理想信念正、管理艺术高、育人情怀厚、组织能力强的和谐德育队伍。
——发挥共青团组织引领作用。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组织的带头作用,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团支部建设和阵地建设,提升日常管理能力,发挥群团组织在学生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丰富社团组织,发挥学生特长,规范社团建设,使社团成为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校园生活多样化的重要平台。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探索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进一步修改、补充原制定的德育相关制度体系,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丰富德育活动,规范常规管理,狠抓养成教育,把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正向价值追求、职业素养能力提升当做育人的主要工作来抓。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完善精细化德育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一套准军事化管理模式,通过以训促管、以管促教、以教促学的形式,推动德育管理的高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室和社团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创新德育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在发展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探索我校独有的德育管理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管理理念,让学生在管理育人中体验到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使德育管理队伍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带动学校科学发展。
3、成功标志
——准军事化管理体制下的德育管理模式。建立规范的学生干部训练与培养机制,形成梯队化的学生军事化管理模式,使学生的军事素养、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德育活动系列化、常态化,活动育人,成效明显。社团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参与度高、覆盖面大,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
——德育工作室运行更加规范,制度建设更加完善,教科研项目深入开展,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得到突破。青年班主任成长迅速,骨干班主任队伍稳定,产生1-2名市级名班主任。
——形成科学、规范、精细的德育管理制度体系。有效落实各项规划措施,形成制度保障,养成德育管理的执行作风。
——团委组织健全、团员先锋引领,校风积极向上,不断巩固和扩展共青团工作的阵地和空间,扩大共青团组织在学校的影响力,在活动中求发展,在服务中做贡献。
——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稳定,校园安全、和谐、有序,德育工作进入中西部领先地位。
(六)办学特色目标
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顶岗实习的特色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深入探索“现代师徒制”的四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团队化、教学过程流水化、实用项目企业化、人员身份双重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逐步在学校各专业推行实施。
1、实施策略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认真总结校企合作经验,创新校企合作方法和机制,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渗透到与行业企业合作全过程,稳步推行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和冠名班等合作办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建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企业生产项目为主要特征的适合学徒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可以根据企业需求适当增减,企业生产项目是完全按照企业需求,在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适合企业的项目课程,并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来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实训环节。学生的学习时间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一半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最后一年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实训的内容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毕业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三个月到半年的工学交替,训练技能,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做好教师团队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过程流水化。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实行项目企业化,以企业的方式教给学生技能,实现学生身份的双重化。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完善“四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研究课题或者报告,成果,研究其推广的价值和方法。
3、成功标志
——学生完成教学实践任务,评价结果较好,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七)校园文化目标
围绕文化校园建设目标,挖掘“一训三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有适宜文化活动开展的场地和设备,构建中原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品牌。
1、实施策略
——每年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列举实施计划和重要项目;围绕一训三风,挖掘文化内涵,编写校史读本,重视信息员队伍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组织开展校歌征集活动,拍摄学校形象宣传片,制作学校历史、文化、人物等信息化资料
——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品牌和职业教育特色,更新学校文化硬件环境,打造一处休闲、文化、宣传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场地。
——持续开展校园文化品牌类活动,增强师生对校园文化的参与,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读书演讲、竞赛征文活动,开展劳动技能、文娱体育、美育科技进校园主题活动,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经常性文化教育全员化、全过程、全覆盖,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发挥网络新媒体功能,建好校园网站服务教育教学、办好微信订阅号、抖音官方号,扩大校园电视台工作范围和栏目设置,定期刊发《知闻》校报、《我们一起走过》新闻汇编,建设信息员队伍,开展以《网络诗词大会》为范例的网络活动。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列出重点项目,制作校园文化内涵读本,拍摄学校形象宣传片;丰富校园网站内容;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编写校史文化读本,征集校歌,制作校园历史信息化资源;开展文化品牌活动;校园电视台进行升级和栏目扩容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制作校园名人信息化资源,打造校园文化朗读亭,开展美育科技进校园活动;组织网络读诗、美文配音等网络文化活动。
3、成功标志
——形出台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方案和重点建设列表。
——刊印校园文化内涵读本、校史文化读本;学校历史、文化、任务信息化资源、《知闻》校报每年9期,《我们一起走过》每年一本。
——建设校园文化朗读亭,校园网站丰富及时,微信订阅号每年推动超过200次、抖音官方号更新超过90次。
——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坚持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逐渐丰富,每年活动保持在2个以上。
(八)后勤服务目标
构建节约型后勤组织,形成规范、高效的后勤服务体制,打造一流的后勤服务团队。追求“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效果,使师生满意率逐年提高。确保校舍安全,校园整体环境优美、舒适。
1、实施策略
——构建节约型后勤组织。对学校水、电、教室课桌凳等公共资源、资产规范管理使用,对学生加强教育,使全体师生的节约、爱护公共资产的意识得到提升。进一步深化后勤服务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人员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敬业精神,提高后勤人员管理素质,规范服务制度。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和完善服务管理工作。提高食堂的卫生水平和饭菜质量,校园保洁责任到人,实行责任追究。
——科学、合理有计划地编制年度预算,争取更多财政扶持,有效、安全使用预算资金,对校舍、基础设施维修、更新。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成立节约型、服务型后勤组织机构,完善相关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有效、合理、合规做好2019年预算项目的执行,使校园安全、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整体环境有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深化节约型、服务型后勤组织机构建设,全校师生的节约意识得到增强,公共资源、资产得到合理利用,师生对后勤服务满意率得到提升。在做好2019年预算项目的执行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做好2020年预算项目的编制,力求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巩固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显著;不断增强后勤意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在做好2020年预算项目的执行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做好2021年预算项目的编制,力求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3、成功标志
——节约型校园建设成果显著,形成师生共同节约、爱护使用公共资源、公共资产的良好局面;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校园整体环境安全、优美、舒适。
(九)教育科研目标
加大教科研工作的引领力度,提升学校教科研工作水平,力争在省内有地位、全国有影响。平均每年立项教育规划课题省级1-2个,市级课题8-9个,到2021年在国家CN期刊发表论文数量达到90篇以上。开发校本教材5本,公开出版2本。
1、实施策略
加强教科研工作制度创新,完善教学科研激励机制,不断调动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突出应用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校本研究为主,积极争取参加国家和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创建特色科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优势。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只有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调动和激发出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修订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师教科研评比、奖励办法,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采取“教科室-工作室(学科组)-教师”三级管理模式,分年度制定重点科研项目,实施单项重点课题“校级-市级-省级”阶梯式申报,促进教科研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统筹化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明确教科研工作职责,加强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完善教科研工作管理机构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为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制度上的准备。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在校内努力形成高效实用的教研机制,用心营造团结协作的教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力求我校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和常态化,努力开创学校特色教研之路。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完善科研制度,深入进行校本教研,实现科研兴校,同时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来发展学校,可以寻求专家来指导我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进而提升科研水平。
3、成功标志
——平均每年立项教育规划课题省级1-2个,市级课题8-9个。
——到2021年在国家CN期刊发表论文数量达到90篇以上。开发校本教材5本,公开出版2本。
(十)实训与设备管理目标
继续加强与完善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的实训基地建设,在资金、场地(含新校区)、师资允许的情况下,引入现代企业运营机制,企业文化打造生产型、实际经营型、具有真实企业场景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设备使用、实训课程建设、基地运作与管理、服务地方等方面开展有效的工作,并做好与市场运作深度融合。同时,继续发挥在建在用的设备的社会服务作用,做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协办、训练、培训工作。
1、实施策略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设备效能。配合教学改革,继续提高专业课程开出率和设备利用率,及时维护维修设备,确保设备的完好性和完整性。
——科学开展实训项目。结合各专业实训教学需求和新专业建设要求,重新规划规划实训课程结构,突出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创业、创新技能为导向的理念。
——巩固技能教育成果。在总结以往市级、省级、国家级大赛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构建校、市、省、国四级技能训练体系,建立更为科学的竞赛教练培养与技能提升,选手的选拔培养与梯队建设机制,深入研究技能大赛与全员化技能教学的合理对接,做好技能大赛成果的转化工作。
——做好重点项目申报。协助学校校务会省市级重点专业建设等重大项目及年度预算内项目的设备招标采购实施工作并以立德、立业、务本、务实、创新的态度积极应对新的机遇。
——推进信息技术设备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大力度更换已经老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更替教师用电脑,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技术打造智能实训室,建立完善的采购、维护、维修制度。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进一步完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规范实训课程的开展模式,做好现代制造系、信息技术系、数字艺术系省级示范专业的申报工作并开展建设;落实省级技能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并开展相关研究。在保运转的前提下,实施本年度对技能大赛工作的协助与指导,使竞赛成绩得以保障。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做好现代制造系、信息技术系、数字艺术系省级示范专业的建设工作并做好终期验收的准备工作。全力以赴做好本年度市级技能大赛、河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选拔赛、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原邀请赛的协办及参赛工作,全力做好全国技能大赛的参赛工作,巩固大赛成绩,争取更大的突破;做好本年度设备申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设备、竞赛设备、教学耗材的申报与使用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做好郑州市、河南省技能大赛的协办与参赛工作,为全国技能大赛做好选手储备,做好本年度全国技能大赛的参赛工作;做好市场需求调研与教学设备的发展调研,辅助学校整体规划的推进。做好新校区相关专业教学、实训设备的规划、采购工作。
3、成功标志
——顺利协办省市级各相关专业技能大赛及中原邀请赛的协办工作(电子技术、机电技术、楼宇、物联网、液压与气动、电机装配、制冷、电气安装等)。
——协助申报省、市级相关专业项目成功。并对已申报成功的项目做好招标、验收、支付等工作。
——取得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参赛权,参加全国技能大赛项目总数突破12项,其中获一等奖项目3项。
(十一)招生、就业、培训目标
继续优化区域招生力度,预计2021年实现全员信息化招生,在学校现有软硬件条件下,稳定在校生规模,实现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育人的新形势。继续提升学校的培训能力,积极发挥郑州市电工电子行业指导委员会、郑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郑州市教育局专业课教师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以“立足全市、找准定位、讲求实效,重视质量”为培训工作仿真,针对学校优势专业为我市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到2021年计划稳定1-2个职业教育培训品牌项目,开展多层次、综合性的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1、实施策略
——成立招生专项领导小组,组建以校长为招生领导小组组长,全体中层干部为组员,全体教职工参与的招生结构,实施区域干部招生负责制,
——加大招生信息化宣传力度。完善本校网络平台(网站、微信、其他网络宣传手段),应用信息化互动手段,开展政策宣传、特色宣传、咨询答疑、在线报名等招生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
——深耕校企合作,加大面向岗位和社会区域需求的培养,增强招生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以专业融合向“岗位需求”为突破口,逐步保持生源的稳定。
——规范实习就业学生管理。实施实习指导、实习档案、就业指导。完善实习和就业信息统计,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和薪资待遇。
——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重点,组织企业融入专业教学,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计划建设一批稳定的企业和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就业市场更加贴合行业岗位和高校要求。
——全力打造我校精品培训建设。利用现有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技能+认证”等项目为基础,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多元化培训课程,打造1-2个品牌职业培训项目,提升学校影响力。
——拓宽校内考证体系和相关制度管理。引入行业企业认证,为“1+x”证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尝试多种方式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落实。
——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精准定位每一个学生的就业、升学信息,精准服务我校毕业生,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掌握企校信息,建立完善的人才供需服务平台。
——健全毕业生回访制度。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善毕业生回访制度,掌握好顶岗实习、就业、升学的质量和评价。
——推进国际交流,探索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模式。利用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宽毕业生去向渠道。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利用全员招生优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招生咨询会、展览会进行宣传;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保障继续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引入信息化系统统计就业实习信息。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利用新媒体形式开展学校宣传,严把生源质量关,稳定生源结构层次和数量;拓宽认证证书覆盖面,推进多体系技能评价模式;完善信息化系统在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应用,开展信息化系统在职业技能培训上的应用尝试。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和功能,新媒体招生占有比例逐年提升;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品牌,校级认证环节与职业教育培训初步融合;国际化办学具有一定规模。
3、成功标志
——招生生源稳定,在全省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
——学生就业、实习状态可追溯,一次就业对口率稳步提升。
——学生毕业能拿到1-2个行业认证资格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
——打造1-2个职业教育培训的优质品牌项目。
——企业渗透招生、教学、就业等多个环节,校企深度融合。
——招生、就业、升学等环节能用信息化手段有效监测
(十二)校企合作工作目标
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加强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训基地、评价机制、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进一步开展引企入校工作,逐步开展送学入企、引校入企工作,逐步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1、实施策略
——依据相关政策制订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及校企合作相关规章制度,形成校企合作工作长效机制。
——依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市级行指委,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建设,初步形成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制,逐步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作用。
——积极引企入校,争取企业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共建较为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加强与本地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积极探索送学入企、引校入厂的办学模式,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促进人力资源开发。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结合上级政策,初步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加强校企合作冠名班建设,系部各专业均有合作企业及企业冠名班或合作班,并成为工作常态。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依托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配合教务、政教、实训及各系部在省示范及特色专业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实训基地、评价机制、实习就业等内涵方面的合作,逐步促进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在省示范及特色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内涵式合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市级重点专业和学校重点发展专业,促进学校其它专业校企合作同步发展,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3、成功标志
——校企合作冠名班成为常态,所有系部专业均有校企合作冠名班或合作班。
——每系部预计建成1-2个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并积极开展实习实训教学。
——省示范及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校企共同进行学生专业技能评价体系建设。
——选择1家本地企业进行送学入企,引校入企合作,探索人才共同培养模式,取得一定社会效益。
(十三)信息化建设目标
参照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学校的软、硬设施逐步升级改造,对学校从干部、教师到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在“互联网+学校”的建设中突出“互联网”的功能,配合学校的教学、管理,有步骤的实现“智慧学校”的建设目标。
1、实施策略
——在学校网络建设方面,进一步为老师、学生提供方便、安全的上网环境,保证学校所有教学场所都能上网,逐年提高网络带宽,真正实现网络全覆盖。
——为学校各部门的网络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设备和运行平台,建设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改善中心机房工作环境,能根据需求进行有效的维护。
——为营造学校从上到下的信息化氛围,培养师生的信息化素养,通过专家讲座和组织相关活动,提高师生对信息化知识的相关认知。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8年9月—2019年8月):
重点排查学校各教学场所的网络使用情况,改善学校各办公场所、教学场所的网络,做到有线、无线全覆盖,并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在网络安全上,争取能为学校主要的应用系统做等保测评。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0年8月):
在第一年的基础上,提高学校出口带宽,力争达到出口总带宽1G。升级学校网站门户,升级为网站站群,为各处室、部门建立各自的子网站。OA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进一步升级,打造以教学管理平台为中心,智能课堂为辅助的教学平台,以信息化2.0为指导思想,建设学校的智慧平台。
第三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为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拟在1年内将我校所有软件数据集成在数据中心。建成服务于各个处室、系部的中心数据库,各应用软件与数据中心相对接,为大数据分析做好基础准备。建成永久和长效的数字图书馆平台,能实现图书的及时更新,具有电子图书、学术视频、期刊多种资源,能实现学术搜索、论文分析等功能,以PC和移动端为载体进行展示。
3、成功标志
——校园环境内网络环境安全、方便、快捷;
——校园网站、数字门户个应用系统正常运行、制度完善
——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各应用系统对接到位,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学生和老师在我校校园内通过唯一身份识别进行消费、借书、门禁、状态等一系列工作和生活,做到数字化、智慧化管理。
第四部分 重点项目、工作措施及达成标志
重点项目 | 年度目标 | 工作措施 | 责任处室 | 责任人 |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新校区建设 | 2019年计划完成可研报告报批,初步设计报批,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 2020年计划完成土地性质调整到位,做好办理施工许可证等开工前一切准备工作。 2021年计划开工建设 | 在上级项目领导小组领导下,严格按照新校区建设流程,积极协调各单位,积极推进项目进展。学校项目小组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严格规范财务制度。 | 学校项目工作小组 | 郭宝生 |
省市技能名师工作室申报与建设工作 | 2019年计划申报市级平面设计技能工作室,2020年计划申报省级动漫与游戏制作省级技能工作室 | 加大对学校技能工作室的建设力度,引领学校专业发展,形成学校的品牌特色,在此基础上按照市级技能工作室标准和河南省技能工作室申报标准认真准备,在教育教学工作、师生技能竞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育科研成果、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成绩。 | 教务处 | 席明闰 |
1+x证书模式试行 | 2019年电子机电专业试行;2020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会计电算化专业试行;2021年平面设计、动漫与游戏制作、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试行。 | 联系相关企业,达成技能资格证考核的培训方案,利用企业资源和技术让学生达到相应技术水平,以便取得相应技能资格证书。 | 教务处 | 席明闰 |
国际合作 | 2019年争取与韩国映像大学展开实质性合作,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拓展学生升学渠道。同时逐年扩大与其他国家学校的合作。 | 宣传韩国映像大学,发动学生,组织愿意到映像大学求学的同学学习韩语,做好出国留学的准备,过语言关后,参加考试到韩国映像大学上学 | 教务处 | 席明闰 |
产教融合 |
2019年初步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冠名班建设。 2020年积极开展人才培养逐步促进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021年逐步扩展到市级重点专业和学校重点发展专业,促进学校其它专业校企合作同步发展,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 认真学习分析国家相关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合理制定规划,创新校企合作工作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探索性的实践,逐步使产教真正融合,校企实质性的合作。 | 校企合作办公室 | 李向伟 |
准军事化管理模式 | 1.2019年,探索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进一步修改、补充原制定的德育相关制度体系; 2.2020年,初步形成一套准军事化管理模式,通过以训促管、以管促教、以教促学的形式,推动德育管理的高效运行机制。 3.2021年,准军事化管理体制下的德育管理模式逐见成效,形成梯队化的学生军事化管理模式,使学生的军事素养、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 1.探索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进一步修改、补充原制定的德育相关制度体系,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丰富德育活动,规范常规管理,狠抓养成教育,把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正向价值追求、职业素养能力提升当做育人的主要工作来抓。 2.2020年,完善精细化德育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一套准军事化管理模式,通过以训促管、以管促教、以教促学的形式,推动德育管理的高效运行机制。 3.2021年,准军事化管理体制下的德育管理模式。建立规范的学生干部训练与培养机制,形成梯队化的学生军事化管理模式,使学生的军事素养、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 政教处 | 高勤华 张丽君 刘波 |
第五部分 发展规划目标达成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一)统一思想
以办学指导思想为主体,以办学目标为根本,鼓励全校师生检验献策,共同参与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将思想统一到学校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来。
(二)达成共识
发动和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讨论、学习《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达成共识,振奋精神,形成齐心协力、荣辱与共的局面。
(三)形成观念
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理念为先、素质并重和强调落实的思想,促进教师更新德育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组织保障
(一)组建领导机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党委书记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三年规划制定实施小组,研究学校现状、制定有效规划。同时,在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逐步完善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平稳推进。
(二)职责分工明确
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实行分层管理,在定责的基础上,合理授权,强调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做到分工明确,条块清晰,团结协作。
(三)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以党委为中心的督查组负责全面监督工作,成立以纪委为核心的效能督导机构具体对各级规划目标的推进情况进行评估,协调各处室按计划推进整体工作。
三、制度保障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教代会制度,保障学校重大决策事项的民主性;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二)建立规划调控机制
制定发展规划例会通报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
(三)出台监督考评机制
对发展规划目标进行量化解读,制定考评细则和标准,建立学年度综合自评制度;以量定效,并与奖惩挂钩,保障全校整体规划顺利推进。
四、后勤保障
(一)加大经费投入
争取上级支持,在资金上保障教学改革、德育教育、基础建设、实训竞赛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申请专项资金推动新校区建设、产教融合、准军事化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等专项工程的实施;积极吸引企业投入,加快冠名班级、员工培训、校企融合等项目推进。以充足的经费保障学校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规范后勤管理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完善“三重一大”、资产管理、财经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科学规划、妥善使用、开源节流、控制成本,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监控资金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学校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