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admin
- 时间:2016-10-25
- 点击:3169
- 来源: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5—2018) 序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下,我校将继续全面落实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制定和落实《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5—2018)》。学校决心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文化校园建设主线,以“创优质品牌、创中职名校”为办学指导思想,重点达成学校品牌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5—2018)
序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下,我校将继续全面落实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办学指导思想。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制定和落实《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5—2018)》。
学校决心坚持不懈地贯彻落实文化校园建设主线,以“创优质品牌、创中职名校”为办学指导思想,重点达成学校品牌效应显著、社会效益持续攀升的良性局面;同时,重点实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三大工程”;落实思想、组织、制度和后勤“四大保障”,努力推进“现代师徒制”四化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一体式教学改革、‘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校建设”、“省市级技能名师工作室”、“省市级重点专业建设”等一系列特色项目的实施。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形势分析
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是郑州市市属理工类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84年起始办职业教育,原名为“郑州市第四职业中专”;2003年更名为“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1996年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并于2003年、2006年、2011年三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复评;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先后被河南省政府评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和“河南省参加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河南省绿色学校”、“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2014年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校”建设工程;同年,由市教育局批准通过实施“郑州市重点专业建设”项目(机电应用技术专业)。2015年,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获批河南省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同期,学校亦被列入“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项目”。
一、学校概况
(一)学校设施
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81亩,建筑面积29472平方米。建有教学楼3座;国家级实训基地大楼1座;综合实训大楼1座;办公楼1座;宿舍楼3座;运动场地6处。校内发电房、洗衣间、热水器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
学校西校区(常庄水库校区)已列入市政府规划拆迁,经由市教育局批准,原运行于西校区的“中德合作教学项目(机电一体化)”实习工厂,已由政府出资,自2015年7月租借场地并搬迁至郑州市西开发区药厂街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租期五年。
自2008年以来,学校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共投入4000余万元进行实训设备及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工电子类、机电类、数控类、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综合布线、广告设计等专业实验实训室50余个,可同时提供各类实训工位数合计1800余个。校内依靠教育城域网、联通双主干网络接入互联网,在数字化校园数字平台的基础上,以购置、合作开发、自主布署等方式,初步实现管理、教学、生活网络化,同时可提供web网站、OA办公、各种管理系统、官方微信、决策分析、业务档案管理等校内资源的网络化与数字化。
图书总藏书量达6.3万余套、期刊70余种。建成中国学术期刊检索系统(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馆(20万册)以及其他电子读物及录像带、光碟数量4000余套。
(二)师资队伍
目前学校共有在岗教职工167人,其中专任教师132人,男教师为83人,女教师为84人。
1、教师队伍职称结构:
职称 | 高级讲师 | 讲师 | 助理讲师 | 其他 |
人数 | 50 | 56 | 55 | 5 |
比例 | 30% | 34% | 33% | 3% |
2、教师队伍学历结构:
学历 | 硕士 | 本科 | 其他 |
人数 | 28 | 133 | 5 |
比例 | 17% | 80% | 3% |
3、教师队伍年龄结构:
年龄 | 50岁以上 | 35-49岁 | 35岁以下 |
人数 | 21 | 78 | 57 |
比例 | 12.57% | 46.7% | 34.13% |
4、教师队伍学科结构:
类别 | 专业课教师 | 基础课教师 |
人数 | 80 | 52 |
比例 | 60.6% | 39.3% |
5、教师队伍专业结构
类别 | 电工电子 | 计算机 | 数字艺术 | 旅游服务 | 会计电算化 |
人数 | 35 | 21 | 9 | 6 | 9 |
比例 | 43.75% | 26.25% | 11.25% | 7.50% | 11.25% |
(三)办学规模
学校现开设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含工业机器人方向)、智能楼宇化(含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影视动画、财务会计、旅游及餐饮、形象设计等五大类21个专业方向。截止2015年8月,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2900余人,非学历教育及短期培训每年约1500多人,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处于区域引领地位,多次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获得一、二、三等奖。稳固而广泛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企事业单位)60个,连续十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推荐率100%。
(四)管理机制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在上级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下设党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实训处、招生培训处、信息中心;学校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下设团委负责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教代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发展优势
(一)师资队伍优良,队伍建设发展迅速
1、学历层次提高快:
研究生学历人数为10人,硕士学位28人,在读研究生129人,比例为80%;教师学历本科达标率100%,各周期的继续教育完成率达到100%;
2、培训工作队伍强: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为此,学校初步建立了“校内-校外”、“企业-学校”、“专职-兼职”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建立起了由企业专家、省内外高校优秀教师、校内一线优秀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多个技能名师工作室;在部分专业推行了“首席导师制”、“金牌教练制”等激励性管理制度,建设并完善了校内师资的梯队培养规划;注重培训教师队伍的动态优化构成,以兼职、专聘、引进等形式,广泛吸纳企业优秀技术人才融入教学及实训环节,使师资队伍工作能力逐渐增强。
3、优秀人才比重大:
中高级职称比例为63%;送派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22人;送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1人;送派出国交流学习4人;
2015年7月,经河南省教育厅审核批准(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5年度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名单的通知教职成[2015]604号),我校首批共有23名同志获得省级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证书。
4、专业教师技能认证考取率较高:
取得 “技师级”专业技术证书9人,“高级工”专业技术证书60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证11人,专业教师行业认证考取率占68%。
(二)教改成果优异,教学模式符合市场
近年来,学校始终推动以技能竞赛为中心的“以赛促教”教学推进模式。推行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综合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教学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大胆的调整专业体系,结合市场用人需求,创设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应用技术、形象设计、电子商务等前沿专业,从形式和内涵保障了学校的专业群架构;第二,教学班按照8人为一组,实施分组学习、讨论和攻关,并建立了以网络化学生评教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第三,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共刊发校本教材16本、各类教科研成果800余项;第四,推行校企多元化合作,先后成立企业冠名班5个、教师下企业参与培训40人次、企业到校培训组建短期业务培训班16个、参与培训3000人次;第五,瞄准竞赛平台,连续8年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共摘取一等奖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3项。
(三)实训资源优越,实训基地建设成绩突出
自2008年学校获批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起,学校陆续实施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校建设、河南省及郑州市重点专业建设、河南省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等特色建设项目,对学校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是连续多年协办省、市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中职学校专业竞赛;二是被授予全国电工电子竞赛师资培训单位、郑州市职业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单位和河南省财政厅、郑州市人事局、郑州市公务员局等十余家机关单位合作培训单位;三是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认证,最终被郑州市教育局确定为“郑州市中职学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师资培训基地”、“郑州市人事局继续教育培训基地”;2014-2015年,学校的机电应用技术专业先后被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教育局任命为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同期由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命名实施了李良、杨录田、金杰三个省、市级技能名师工作室。
(四)办学成绩优秀,综合实力逐年增强
经过上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的稳步实施,学校逐步突破招生困难、基础薄弱等难题,使招生工作由量到质得到了全方位的保证。截止2015年8月,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到2900余人(受限于场地与师资);双师型教师23人(河南省教育厅评定),研究生学历(含进修)比率由16%上升到80%;实训室由21个增至68个,设备总量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实训设备资产达到了4000余万元,改扩建机加工实习工厂(中德合作办学模式-机电一体化)。此外,毕业生双证获得率由52%上升到100%,一次性就业率达98.5%以上;培训业务稳定在每年1500人,累计培训、考试人数超过2万人次;在上一轮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期间,学校在技能竞赛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获奖奖牌、获奖人数、参赛项目上,均位列全省领先地位。
三、发展问题
(一)师资问题:
专任教师比例、教师专业领域、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和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为此,我们需要在2个,甚至3个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期,努力打造出一支完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能够全面对接市场,能够灵活进行转向与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克服理念的制约与局限,以管理企业的理念经营学校。
(二)现阶段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协调。职业教育的办学还停留在时尚专业、同质化办学的阶段。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逐步扩大“订单式培养”的范围、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三)在2015-2018年的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期,学校将面临因东、西两校园拆迁所带来的艰难局面,尤其在学校新建地点未定、过渡期目标不确定的情况下,招生、教学、竞赛、管理、师资队伍建设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的精神,紧贴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中级技术人才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之路,努力迈进全国知名职业学校行列,成为中原技术人才主要培训基地。
二、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以技为魂,电子领军,协同发展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办学目标
到2018年,全面实现“校企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以企业化、市场化的教学与管理组织形式,形成以电工电子、机电应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专业为核心的,面向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物流仓储业的互补型专业群架构。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数字艺术、旅游服务和会计电算化、形象设计等专业的协调并进。
同时,学校将继续贯彻落实上一轮三年规划中所树立的“创中西部职教名校”的目标,努力在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配合教育局相关政策要求,努力在所有制改革的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够独立生存于社会、和谐相处于人群、身心健康、既能 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全面发展的中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具体目标与规划
(一)管理创新目标
探索完成管理模式由校长负责结构模式向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的改革,加强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以及教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到2018年,建立健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相关机制,初步建设成为服务师生发展、密切联系社区的学习型学校。
1、实施策略
——加快推进实施系部制改革,对学校现有专业和学科进行进一步整合,按电子与机电技术、信息技术与设计、经济与管理三大领域明确专业群规划与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同步跟进人才遴选机制、岗位竞争机制、绩效评价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相应的各种保障措施,推进与岗位深度结合的多元化的职称评定和聘用体系,科学调整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进一步体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逐步形成重绩效、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高度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考评制度改革,通过督查、考核、评估、协调、奖惩,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以河南省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构建学校数据平台,引入学校管理、决策、运营的“大数据”时代,同时,将数字化、网络化生活应用到管理、教学、分析、决策等各个方面。同时,在校园一卡通工程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实现门禁、考勤、图书、饭卡、热水、电力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推进新形式下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
——三年内逐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在学校建立适用于举办主体、管理层、利益相关者及监督者之间关系,以理事会为核心的现代事业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向市教育局负责,行使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权,对学校行政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组建由市教育局提名,经董事会审议的管理班子,管理班子按照理事会制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拟定学校的章程,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坚持学校教育宗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实现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在全面分析、深入思考、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梳理上期三年发展规划的成果,集思广益地制定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广泛征求师生意见,通过教职工大会确定规划内容。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研究、制订、布署、执行学校系部制改革方案,结合学校系部制改革的推进,加强配套实施方案与管理制度的制订,使管理进一步走向精细化、科学化、制度化,从而理顺学校内部管理渠道,提高教职工工作执行能力。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总结系部制改革的得失,完善在系部制运行情况下的人员考核评价制度、绩效工资改革制度、人员选聘与退出制度、干部竞聘与退出制度、教师岗位聘任用及市场流动制度等,提高师生对学校品牌、专业品牌的认同感和知晓度,营造并保护教师能够为学校发展自觉、自愿“参政议政”的良好氛围,使教师群体乐于奉献、勇于奉献、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开展系列读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师生主人翁意识,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有机融合,同时,学校尽可能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职业之家”、“教师书吧”、“心理调节”等人性化的教师交流场所,培养教师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组织开展目标评价工作,集中对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开展测评,增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推进读书学习活动,开办学习汇谈,体验学习乐趣、分享学习成果。积极做好社区教育人员的培训工作,帮助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家庭辅导,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实现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3、成功标志
——学校各项工作按照三年发展规划目标稳步推进,逐年落实,最终实现,制定出台相对完备的系部改革机制。
——学校管理能力提升、渠道通畅、执行力增强,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好,提案增多,落实到位,校园和谐稳定。
——学校师生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型组织模式初步形成,社区教育网络搭建完成。
——学校相应基础设施建设跟进较快,教师群体安居乐业,带动各项工作平稳提升。
(二)队伍建设目标
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继续围绕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业务素质提升开展相应的工作。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全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建设工程(教学名师和技能名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到2018年,争取实现名师(技能名师)人数增加1-2名,双师型教师规模达到专业课教师70%以上(按河南省相关评定标准评定通过后计数),建设出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教师队伍。同时,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技能手段的革新与换代,保证每年不少于1/3的专业课教师参加不低于一个月的企业轮训,为专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精神,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引进企业优秀技术员工任教的制度保障与经费保障措施,使人员的引入与轮替更加科学,人员的管理更加规范。
1、实施策略
——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在《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5〕403号)文件指导下,继续稳步推进学校专业课教师“双师型”师资的评定工作。
同时,加大岗位培训、出国交流和在职学历教育的投入,提高专任教师的业务水平,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支持教师开展教研和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增加双师型教师、各级骨干教师、名师数量。
——做好学校管理队伍的选拔与培养。积极开展干部队伍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科学的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依托郑州市教育局中职教师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培训基地项目的实施,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与提高,提供展示、评比的机会和平台,鼓励职工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贯彻落实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打造“校内-校外”、“企业-学校”、“专职-兼职”三位一体的综合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师资队伍的准入与更新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师业务评价体系,对连续评定效果较差,经各评定层面认定不适合教学岗位的教师建议转岗;对长期聘用教师,建立严格的准入评价体系;对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企业优秀员工,建立人才聘用绿色通道,并在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有效开展聘用、管理与轮替。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学校将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业务提升培训、技能竞赛、企业顶岗实习、学历提升等教育教学活动,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使教师(专业课教师)尽快完成河南省“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工作,相关业务处室根据教师(专业课教师)个人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个人业务档案,针对每一位教师在当年以及今后两年的工作提出具体方案,在2015年23人通过认证的基础上,完成本年度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进一步梳理现有教师队伍的业务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针对近年学校招生工作的重点方向和热门专业,积极、主动地做好师资队伍转岗以及学科方向调整工作;
结合系部制改革,优化专任教师和行政管理岗位的人员比例,逐步建立人员积分管理办法,对涉及教师切实利益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劳动聘用等问题,探索更为科学的管理办法;
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干部、职工培养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轻负担、高效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名师队伍。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建立,初步建设成高素质的教师团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达到目标要求、双师型教师和名师数量大幅增加;专业课教师向“技师”转变效果明显,综合培训师资队伍初见规模。
建立起稳定的企业任职专任师资队伍,探索1:1:1的固定员工:短期合同制:企业聘用的三结合师资队伍,在不违备现阶段人事管理制度的原则上,构建新形势下的良性与长效用人机制。
3、成功标志
——实现教师本科达标率100%、研究生学历达标率90%;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均匀分布,每个专业组有3名以上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大幅增加,经河南认定不少于教师总人数的70%;名师工程推进加快,人数增加1-2人;综合培训师资队伍达到需求标准。
——学校管理队伍廉洁高效、敬业爱岗,岗位考核合格率100%。
——全校教职工敬业、精业、乐业,幸福度逐年攀升。
——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初步形成稳定的1:1:1教师队伍架构。
(三)教学管理目标
按照国家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标准及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围绕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突出能力本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精心组织教学,确保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好,职业岗位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创业创新能力。在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探索“现代师徒制”,构建完成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开展的课程体系和注重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100%。
2、实施策略:
——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更新课堂教学方式,规范教学行为,增加学生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创造“自主、探究、合作、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进一步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动态评价办法,构建课堂教学考试成绩和学生行为表现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发展评价。
——狠抓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四个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授课、认真指导、认真评价。
——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坚持理论知识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并举的教学管理,增加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课程,如书法、演讲与口才、心理健康、应用文写作等;合理分配专业课实操学习的比例,实施多证书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课堂教学、第二课堂、顶岗实习有机互补的教学运转机制。
——构建课程体系。探索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部分专业探讨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开展冠名班、委培班等灵活的校企合作形式。
3、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稳步推进学校系部制改革,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机制,提升教师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形成课堂教学与育人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与招生数量共同提升、办学规模与办学效益共同提升的良性局面。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构建由课堂、社会、家庭、课余齐抓共管的立体式育人结构,构建科学的课堂效果督查办法;开展有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全面实施学分制。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在系部制实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同专业群内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积极扩展专业群与专业群之间的互补与共建效应,为教师群体建立起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工作效果易于把控、教学环境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建立起能够自主学习的灵活选修机制,能够发挥特长的第二课堂与校本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课程实施手段;同时,制订出台教学质量动态评价办法,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完成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整理教师教学优秀成果,推广优秀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
4、成功标志:
——完善的专业群架构方案和实施细则,完善的课程实施标准和第二课堂、校本课程资源。
——冠名班和双元制教学方法得到真正实施。
——教学内容切合市场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喜欢的教师增多。
——课程体系建立完善,课程设置得到优化,校本教材编写适应学校教学发展和市场需要。
——学生技能学习和基础能力学习测试一次性合格率达70%以上,毕业生合格率100%、双证书获得率100%。
(四)德育建设目标
传承“以德治校,全员德育”的德育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构建出从入学到就业的系列德育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5-2018年,德育教育的实施,将围绕系部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绩效方案改革等关键词开展。构建德育核心精神,倡导为公为学的行为准则,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品牌认同,将成为三年规划期的重要支撑。
1、实施策略
——围绕系部制改革,树立教师层面的核心道德理念,倡导以人为本、爱岗敬业、务实奉献的道德基准,利用集会、教学、校本、大型活动等方式,将德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针对学生群体,广泛开展各级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社会教育基地、社会教育机构、设施、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组建校外德育辅导员队伍,形成德育教育合力。
——围绕专业技能的学习,作好职业生涯教育。围绕专业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工作的开展,逐步构建以创业指导和创业孵化为主的职业生涯规划。使毕业生职业道德、创(就)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丰富德育内容。抓好养成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法规教育,重点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适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案例和德育课教学资源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创新德育载体。普遍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内技能竞赛、文明班级(宿舍)评比和趣味运动会等大型学生活动;积极筹建学生特点、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开展“红十字”活动,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改进德育工作方式。探索实施“多鼓励、少批评”的德育教育形式;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举办职业模拟活动和就业浅谈实践教育活动,贯彻就业创业教育;开展行业榜样任务带动项目,聘请各行业中模范优秀人物担任校外德育辅导员,发挥他们对学生的职业榜样示范作用。
——加强班主任工作队伍的建设。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制定班主任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班主任待遇。加强班主任队伍培训,吸引班主任共同推动德育工作研究。
——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共青团、学生会组织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紧密结合班主任工作,加强团支部思想引领、阵地建设和日常管理能力,发挥学生党校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群团组织在学生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配合学校系部制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的班主任队伍管理、系部制下的班级量化考核办法、系部制下的工作传达与落实。拉大管理框架,注意上下沟通与协调,进一步修改、补充原制定的德育系列教育,完善德育制度,加强德育队伍,确定整体目标,服务于系部制下的新的管理模式。把职业道德培养、日常习惯养成、就业创业孵化当做育人的主要工作来抓。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德育课堂、心理健康、卫生与安全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利用掌上校园、数据分析平台、学情管理等资源平台,动态掌握学生思想、心理、生理动向,为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进一步开发德育课程案例教材和教学资源库;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配合学分制改革,加强业余兴趣小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使德育教育工作在学校统一发展规划指导下稳步推进。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探索育人环境的立体架构,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配合到位,团组织作用发挥明显;校外德育辅导对筹建完成并开展工作;学生整体道德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3、成功标志
——系部制架构下的新型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体系的建立,更加高效的学生会自治管理和团委工作团队。
——社会公益活动、就业创业指导、第二课堂等辅助教育手段的推进与实施。
——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而形成的创(就)业平台的成立,以及围绕创(就)业平台开展的创(就)业指导体系和创业孵化推进机制的形成。
——班主任队伍专业化,探索系部制架构下的班主任制度与管理方法,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业务提升轮训,使年轮训率达100%,团委各项阵地建设和特色德育主题活动按规划全部完成。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稳定,校园安全、和谐、有序,德育工作处于区域领先地位,德育工作进入省、市级考评先进行列。
(五)办学特色目标
继续发挥电工电子专业、机电技术专业的现有优势,保持相关专业在省内的龙头地位,坚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特色发展道路,充分利用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到2018年基本实现电工电子专业、机电技术专业“现代师徒制”的四化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团队化、教学过程流水化、实用项目企业化、人员身份双重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逐步在学校各专业推行实施。
1、实施策略
——打造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团队,突出师资特色。以项目为驱动,结合河南省特色职业学校项目、“中德合作教学模式机电班”项目、河南省机电应用技术技能名师工作室项目、郑州市电子技术技能名师工作室、郑州市机电技术技能名师工作室、郑州市机电技术重点专业建设、河南省机电技术重点专业建设等重大项目,打造出一支专业过硬的专任教师队伍、带动一批核心课程的实施方案改革、推动专业课教师企业挂职轮训。
同时,建立由企业专家、省内外高校优秀教师、校内一线优秀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落实技能大赛选手培训工作的“首席导师”、“金牌教练”制度,完善校内师资的梯队培养。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深入开展产教结合、校企对接、技术融合;邀请企业参与专业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增删和培养方法取舍;聘请企业骨干来校任教,选派教学能手进厂挂职;借鉴企业的理念、战略和管理模式,探索企业化运作。
——科学规划专业教学和竞赛培养机制,形成独特模式。专业课教学真正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增加辅助性课程(选修),提高学生知识融通;采用“一师带多徒,团队分又合”的竞赛培养模式,打破单项团队局限,实施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围绕竞赛培养学生,利用成绩创建品牌。竞赛培养走大众化道路,既推广优秀选手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又体现三个服务:服务本校教学、服务师资培训、服务经济发展;加大竞赛培养力度,扩大竞赛成绩,力争使电工电子专业在全国技能竞赛上占据突出地位,成为省市知名办学品牌。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做好实习工厂的建设,扎实推进现有的重大建设项目。启动教师业务素质提升工程,本年度经河南省教育厅认证的双师型教师达30%以上;做好1-2项校企融合项目实施工作,并将冠名班招生落实到2016年招生秋季。同时,做好2016年河南省技能竞赛的协办工作以及2016年全国中职院校竞赛大赛的备赛工作,完成争一保二的既定目标。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探索实习工厂所有制及运行方式的探讨,在不违备财产所有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实习工厂运营模式,在保证教学与实习的前提下,与市场开展适度的生产加工合作,希望形成生产效益与实习消耗的动态平衡,保障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
继续实施专业师资业务提升工程,通过省级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达50%以上;同时,做好本年度的省赛与国赛工作。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推动学校主干专业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落实“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业务素质提升显著,技能大赛成绩稳定。主干专业专业课教师90%以上评定为省级双师型教师;完成1-2项企业参与的校企融合冠名班建设。
3、成功标志
——实习工厂运行平稳,争取实现一定范围内的盈亏平衡,探索共赢条件下的校企合作运营机制。
——电工电子专业、机电技术专业推行“现代师徒制”,成为知名特色省、市级品牌示范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实施师徒制的教学模式。
——贯彻实施专业课教师业务素质提升工程,主干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争创1-2项省级技能名师工作室。
——完成1-2项企业深度参与的冠名班建设,并在次年的招生工作中得以体现。
——保障省赛、国赛竞赛成绩的稳定,每年均实现参加全国竞赛“保二争一”的既定目标。
(六)校园文化目标
继续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内容,以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为重点,同时融合企业文化的感恩校园、健康校园、创业校园和就业校园。
1、实施策略
——构建感恩校园。营造开展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开展教师和后进生“手拉手”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建立高素质的感恩教育队伍;重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共同参与。
——打造健康校园。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举办法制报告会等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阵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开展课外活动和文艺、技能竞赛等,提高健康校园生活的水准;建设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师队伍;着重开展“红十字会”特色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多样各类应急自救基本技能的培训、测试和演练及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在各公共场所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意识和技能。
——建设创业、就业校园。采取有机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教育;结合校企联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经验、培养和检验创业能力的实践场所;加强“就业与创业”策略和技巧教育,引导学生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能自力、能自强,求生存、求发展。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围绕学校两校区的拆迁,明确过渡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与方向,克服各种可能的干扰与困难,构建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以课堂、活动、网站、微信、纸媒等为载体,做好特殊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处理好过渡与稳定的关系,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活动,并将活动的受众扩大的全体师生,使师生均能明确育人目标与育人使命,在主题特色鲜明的文化、体育、艺术、娱乐活动中,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锻造和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建设体现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特色项目,真正形成学校校园文化品牌。
3、成功标志
——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家、高度认同的学校核心精神,重点体现在对学校工作的参与度、主动承担的工作量与完成质量以及非常规工作的业绩显著。
——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特色品牌,活动组织频率增加,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满意度达90%。
——师生增强对学校认同,招生人数稳定且逐年质量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创业目标明确。
——学校和谐、安全、稳定,在区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争创市级“文明单位”。
(七)后勤服务目标
继续完善后勤服务制度,努力服务校园软、硬件条件层次的提升,服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围绕学校新时期的核心工作,在做好后勤服务的基础上,努力为学校的发展构建新的蓝图。
1、实施策略:
——完成西拆迁、实习工厂迁建等一系列重大发展问题的实施。发动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为相应的工作提出高效、节约、合理的规划方案。
——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按照“分工负责,各尽其职,高效动作”的原则,完善后勤管理制度细则,加强对后勤人员、生活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变能力。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优质服务。
——解决教学、实验实训、住宿、饮食等一系列基本生活问题,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做好基础设施配套与维修、建设工作,以保运转为核心,做好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保障,保证水、电力、网络的稳定运转。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西校区拆迁工作完结,并及时向全体教职员工通报,做好拆迁期的稳定工作。
完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等资源配置,完善后勤服务制度体系,为实现我校各项工作正常提供保障。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进一步加强校园软硬环境建设,教学设施的建设,综合实验室(满足省、市技能竞赛)建设以及校园基本设施的更新。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进一步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保障各项教学设施的平稳运转。
3、成功标志
——各项后期服务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目标考核明确,后勤服务队伍热情、专业、高效。
——各项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得利,完工及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得力。
——后勤服务管理在各项评比中荣获嘉奖。
(八)教育科研目标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并开展各种教育科研活动,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和需求,制定规范的教科研管理制度,科学、系统地规划教科研项目,“分层级、分重点”的统筹教科研工作,以明确组成团队指定完成校本科研课题的方式,解决好学校所面对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三个方面的科研任务,并形成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有理论依据支撑的发展改革方案,从而有力推动教育教学的开展。
1、实施策略
——明确教科研工作职责,加强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完善教科研工作管理机构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为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制度上的准备。
——采取“教科室-教研组-教师”三级管理模式,分年度制定重点科研项目,实施单项重点课题“校级-市级-省级”阶梯式申报,促进教科研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统筹化方向发展。
——明确组成教师教科研团队,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以学校急于解决的教育教学难点为课题,指导团队做好教科研任务,以明确的结论性成果,指导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的开展,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密切教育科研、教研、教学工作的结合,及时总结教育教学中的典型经验,通过教研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指导教育教学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探讨“现代师徒制”四化人才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中的落实。组建校内教科研团队,并结合学校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制订学校教科研课题,以团队为基础加以实施。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确立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继续以校本教科研的方式,调研教师科研热情、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教科研成果。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确立以“校企融合”为主要内容的办学机制研究为本年度的重点课题方向,做好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增加教科研论文的获奖比率,总结三年教科研工作,确立新的规划项目。
3、成功标志:
——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在现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浓厚,教师的教科研理论水平进一步提升。
——学校有一套完整而实用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比较实用的教师教科研评比、奖励办法,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教师专业技术性论文发表100篇以上。
——三年内完成既定的教科研规划任务,三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6个、校级课题12个;并获得省、市级教科研单位的表彰,教科研项目价值突出,在区域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九)实训与设备管理目标
继续加强与完善对接市场需求的实训基地建设,在资金、场地、师资允许的情况下,探索加工生产服务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设备使用、实训课程建设、基地运作与管理、服务地方等方面开展有效的工作,并做好与市场运作深入融合的准备。同时,继续发挥在建在用的设备的社会服务作用,做好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协办、训练、培训工作。
1、实施策略:
——发挥实训效能。配合教学改革,梳理人体化课程比例与课程结构,发挥基地建设潜力,提高专业课程开出率,提高设备利用率。
——实训科目的开展与利用。成立专项课程组,以科学的眼光和组织方式重新规划实训课程结构,突出体现职业教育以技能教育为导向的理念。
——巩固技能教育成果。总结以往市级、省级、国家级大赛的经验与教训,建立更为科学的竞赛教练与选手的培养与选拔机制,深入研究技能大赛与技能教学的合理对接,成绩与教学效果并重。
——做好重点项目申报。协助学校项目办,做好河南省特色职业学校、省市级重点专业建设、省级数字校园建设等重大项目的设备招标采购实施工作,并以求实创新的态度积极应对新的机遇。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进一步完善管理手段与管理方法,规范实训课程的开展模式;完成河南省级特色校第二阶段的建设工作,并做好终期验收的准备工作。落实省级及市级机电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完成设备采购及相应的课程开发工作。在保运转的前提下,完成本年度对技能大赛工作的协助与指导,使竞赛成绩得以保障。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全力以赴做好本年度市级技能大赛、河南省技能选拔赛以及全国技能大赛等工作,巩固大赛成绩,争取更大的突破;做好本年度设备申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设备、竞赛设备、教学耗材的申报与使用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做好河南省技能大赛的协办与参赛工作,为全国技能大赛做好选手储备;做好市场需求调研与教学设备的发展调研,以指导性的调研报告及调研数据辅助学校整体规划的推进。
3、成功标志
——顺利协办省市级各相关专业技能大赛的协办工作(电子技术、机电技术、楼宇、物联网、液压与气动、电机装配、制冷、电气安装等)。
——协助申报省、市级相关专业项目成功。并对已申报成功的项目做好招标、验收、支付等工作。
(十)招生、就业、培训与校企合作工作目标
继续优化区域招生力度,在教室、宿舍等现有硬件条件前提下,到2018年争取在重点专业全面实施订单班与冠名班招生模式。
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培训能力,积极发挥郑州市教育局专业课教师师资培训基地、郑州市人事培训基地的作用,以“立足全市,学以致用,讲求实效,保证质量,重视信誉”为培训工作方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为我市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到2018年把学校发展成为在全有一定影响力的,多层次、综合型的技能培训业务组织。
1、实施策略
——成立招生专项领导小组,组建以校长为招生领导小组组长,全体中层干部为组员,全体教职工参与的招生结构,实施区域干部招生负责制,分工协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完善本校网站招生专栏,尽快设立互动平台,设专人管理,开展网上政策宣传、咨询答疑、在线报名等招生管理工作,密切注意重点目标学生,做其思想工作,引导报名。
——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定单式培养,“以出口带动入口”增强招生后劲。以签订定向委培合同作为媒体宣传突破口,通过就业促进招生。
——规范毕业生就业管理。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及时把握毕业生就业方向。实施就业指导,健全跟踪档案。提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劳资待遇。
——做好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为工作重点,开展订单教育、专业班、定向班等贴合市场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全力推进我校培训品牌建设;全力推进“金牌培训师”和“优质培训课程”建设工程。以现有的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技能+学历”等项目开展为基础,积极培养在全市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培训师队伍;努力完善兼职培训教师的聘用体系,为我处培训项目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
——以企业需求为基础,扩大企业培训的规模和提升企业培训层次。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对接的市场运行机制,推动职业培训;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
——完善培训处的考核体系和责任制度。引进国内知名培训机构的管理机制,除原有的业务激励制度外,增加业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加强校内考证培训组织的规范性。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宣传和推进力度,扩大鉴定范围,拓宽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入企业和基层,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及计算机互联网等途径,掌握培训和用工市场的一手资料。统筹规划,建立高技能人才供需资源服务平台,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信息,为企业提供周到、快捷、方便的服务。并通过网络建设,完善培训中心的信息化,现代化的管理过程。并开通在线培训,在线收费等功能。
——探索不同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如集团化、协会、国际交流等等)
2、推进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发扬我校传统招生优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招生咨询会、展览会,进行宣传;完善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技能+学历”等常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基础,扩大企业培训的规模和提高企业培训层次,推广“订单式”“模块式”等培训模式。
第二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到生源地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充分宣传学校各项优势;加强校内考证培训组织的规范性,加大职业资格证书宣传和推进力度,扩大鉴定范围,拓宽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完善培训处的考核体系和责任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做到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并有考核方式。
第三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广开渠道,聘请招生信息员、招生代理,往各主要生源学校派驻招生机构。通过三年的努力树立培训工作品牌,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推进“金牌培训师”和“优质培训课程”建设工程,力争打造一支在全市同行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的培训师队伍。
3、成功标志
——在全省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
——学生就业、实习率及专业对口率逐年稳步上升。
——校内考证培训通过率逐步稳步上升;扩大企业培训规模。
——树立1-2名“金牌培训师”和1-2“优质培训课程”。
——完善培训处的考核体系和责任制度;建成培训信息服务平台。
第四部分 重点项目、工作措施及达成标志
重点项目 | 年度目标 | 工作措施 | 责任处室 | 责任人 |
系部制改革 | 1.2016年,完成系部改革动员、竞聘、制度建设等工作,并投入实施; 2.2017年,在系部制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动绩效、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措施的改革; 3.2018年,落实并推进人才聘用、准入、流动制度,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 | 1.全面推进系部制改革,并同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绩效分配制度、人才流动与交流制度、岗位聘用制度等。 2.逐步构建由校内+聘用+企业共同构成的新形势下的师资队伍,并由专项资金保障相应工作的开展。 3.制订系部制模式下的管理传达机制,绩效考核办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工作质量为目标,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 党政办公室 教务处 政教处 总务处 实训处 招生培训处 信息中心 团委 | 李京辉 付强 高勤华 于蓉 李震 郭宝生 焦火锡 谢涛 杨燕敏 李向伟 苗畬 席明闰 李晓波 史秀丽 张丽君 周斌 王通 |
省级“双师型”教师评定 | 1.2016年,双师型教师达30人 2.2017年,双师型教师达50人 3.2018年,双师型教师达70人 | 1.结合河南省双师型教师评定办法条款,建立校级师资培训与提升工程,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评定工作稳步开展。 2.结合本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梳理师资队伍的短板与缺陷,确定提升工程项目。同时,结合河南省特色校建设、省市级重点专业建设、河南省数字化校园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以项目驱动方式同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 教务处
| 李震 李向伟
|
课程体系建设与调整 | 截止2018年,。实现课程体系完全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开展 | 1.完善实习工厂的管理制度,确定实习工厂的运营机制,探索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并以此为蓝本,探索并确定与市场融合的专业教学与实习模式。 2.明确以电子应用技术、机电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结合国家近年发展战略,大力建设与核心专业群相关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瞄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概念,构建符合中职教育的新时期的专业结构。 3.以专业群建设为推手,梳理相关专业间的互补与融合,逐步形成面向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物流仓储业的互补型专业群架构。 4.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 教务处 | 李震 李向伟 |
西校区拆迁及过渡方案 | 2015-2018年主要工作 | 1.落实西校区拆迁及后续遗留问题的处理。 | 总务处 | 于蓉 席明闰 |
河南省特色校建设工作推进 | 1.2015年完成河南省特色校建设中期验收 2.2016年完成特色校建设终期验收工作。 | 1. 落实河南省特色校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学校软实力,使学校在师资水平、课程建设、管理手段、校本研发、校企合作、硬件水平、资源建设、信息与网络化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 2.以河南省特色职业学校建设为推手,建设学校师资水平提升的长效机制,做好专业发展的人才储备。 3. 以河南省特色职业学校建设为契机,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建立起一批涵盖招生、管理、就业全程的的校企合作冠名班、委培班。 | 信息中心 教务处 政教处 总务处 招生培训处 实训处 团委 | 高勤华 于蓉 李震 郭宝生 周斌 李向伟 苗畬 史秀丽 张丽君 李晓波 王通 |
河南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 1.2016年落实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期项目; 2.2017年落实数字化校园建设二期项目。 | 1.全面落实河南省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建设工作,并结合特色校建设项目,共同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2.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决策分析平台、校园一卡通平台、教学资源库等一系列数字化建设项目,利用现代媒体形式,改进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全面高效地实施教育教学的目标。 3.提升教师群体构建数据、使用数据的水平和能力,以及能够结合工作岗位展开决策与分析的能力。 | 信息中心 教务处 实训处 | 周斌 李向伟 李晓波 |
河南省、郑州市重点专业申报与建设工作 | 1.完成河南省、郑州市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申报省级与市级重点专业; 2.拟在2016年完成省级楼宇智能化(物联网技术)专业的申报工作,同时兼顾市级申报; 3.截止2017、2018年,全面提升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师资水平和教学模式,拟从专业群的架构角度完成省、市级重点专业的申报。 | 1.2015-2016年,做好省市级电子技术、机电技术专业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按文件规定,以上两专业的建设期均为2年,学校拟人管理手段、课程结构、实训模式、实训教材、辅助工具、自制仪器等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规划与实施,形成在全省具有鲜明特点的重点专业。 2.2016-2017年,完成以楼宇智能化专业为基础的现代物联网技术专业群的省市级重点专业申报,该专业群融合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家居、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等专业应用方向。 3.以省市级重点专业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与专业竞争力,在专业建设上去同质化,形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独有的专业群结构。 | 教务处 实训处 信息中心 | 李震 李向伟 李晓波 周斌 |
省市技能名师工作室申报与建设工作 | 1.落实省、市级三个技能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任务。 2.加大网络技术等技能名师工作室的申报。 | 1.省、市级技能名师工作室开展相应的教科研活动,并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部分工作,以前瞻、科学的视角,推动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 2.完成区域内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推动工作,在省市职教教研室的指导下,以专家讲座、专题活动、技能比武、交流与公开课、科研课题等形式,带动一批专业教师的快速成长。 3.完成一定质与量的课程开发、校本研发、数字课堂、微课等教学资源建设,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用。 | 教务处 信息中心 实训处 | 李震 李向伟 周斌 李晓波 |
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 | 2016—2018年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保二争一” | 1.组织师生参加竞赛培养 2.科学制定培养计划 3.采用工学结合形式,安排选手进厂锻炼 | 教务处 实训处 政教处 团委 | 李震 李向伟 李晓波 苗畬 王通 |
第五部分 发展规划目标达成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一)统一思想
以办学指导思想为主体,以办学目标为根本,鼓励全校师生检验献策,共同参与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将思想统一到学校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来。
(二)达成共识
发动和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讨论、学习《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达成共识,振奋精神,形成齐心协力、荣辱与共的局面。
(三)形成观念
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牢固树立理念为先、素质并重和强调落实的思想,促进教师更新德育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组织保障
(一)组建领导机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党总支书记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三年规划制定实施小组,研究学校现状、制定有效规划。同时,在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逐步完善更为科学合理的学校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平稳推进。
(二)职责分工明确
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实行分层管理,在定责的基础上,合理授权,强调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做到分工明确,条块清晰,团结协作。
(三)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以党总支为中心的督查组,对各级规划目标的推进情况进行评估,协调各处室按计划推进整体工作。
三、制度保障
(一)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教代会制度,保障学校重大决策事项的民主性;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二)建立规划调控机制
制定发展规划例会通报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
(三)出台监督考评机制
对发展规划目标进行量化解读,制定考评细则和标准,建立学年度综合自评制度;以量定效,并与奖惩挂钩,保障全校整体规划顺利推进。
四、后勤保障
(一)加大经费投入
争取上级支持,在资金上保障教学改革、德育教育、基础建设、实训竞赛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申请专项资金推动中德合作、中职师资培训等专项工程的实施;积极吸引企业投入,加快冠名班级、员工培训、校企融合等项目推进。以充足的经费保障学校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规范后勤管理
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完善资产管理、财经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科学规划、妥善使用、开源节流、控制成本,优先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监控资金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学校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