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沙龙活动之——《围城》里外
  • 发布人:admin
  • 时间:2019-04-15
  • 点击:797
  • 来源:

4月11日下午6点,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读书沙龙的成员们和该校的部分老师如约来到校图书馆,相约《围城》,品读经典,光亮人生。

图一.jpg

读书沙龙活动——《围城》里外

牛忠双发言

侯登高发言

王消建发言

图五.JPG

宋庆彬老师发言

陈雨老师发言

孙海潮发言

解读《围城》 探索生活


四月,繁花似锦,鸟语花香,美好的如梦如幻。风一吹过,纷飞的花瓣雨在人间尽情地洒落,即使花落成泥碾作尘,那淡淡的花香依然如故。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发出“人间最美四月天”的感叹。就在这美妙的日子里,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图书馆,也悄然绽放出了一朵心灵之花——《围城》里外。

 

411日下午6点,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读书沙龙的成员们和该校的部分老师如约来到校图书馆,相约《围城》,品读经典,光亮人生。

首先,主持人周老师介绍了《围城》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以及钱钟书的主要成就和人生经历。在钱钟书的婚姻围城里,他给世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对于妻子杨绛,他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由此可见,钱钟书对爱情是深沉而专一的。


随后,读书沙龙的成员们从《围城》的语言特点、经典语句和人物形象诸多方面进行分享交流。

其中,1822班的牛忠双同学从语言的修辞方面进行了分享。全书共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幽默传神,生动有趣。

1822班的侯登高同学则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分享了《围城》中的经典语句。人们对于没有得到的东西,总是心怀美好、总是渴望得到;但是愿望一旦实现,就会发现其实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只是自己的想当然而已。

1836班的蒋雨君同学则是从女性形象的分析入手,表达了自己对于《围城》里人物的认识。她觉得这本书的成功处,不是以特定社会下的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反映诸多人物身上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态。

1831班的王消建同学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到了突破“围城”的意义。他把学习的舒适区称为“围城内”,而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称为“围城外”。我们往往在自己的舒适区而不敢走出来,不敢面对新的内容,新的机遇,就会封闭自我,止步不前。但是,一旦我们突破舒适区的“围城”,就会发现一个崭新的天地,从而追求一个更好的自我。


接下来,参与活动的老师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妙语连珠,侃侃而谈;有的真实深邃,引发大家的思考。活动氛围时而欢快,时而严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其中,教数学的宋庆彬老师,以其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典型的事例和亲切的笑声来阐述《围城》:生活中的“围城”无处不在,鼓励大家勇于走出围城,探索城外的新天地。

还有语文组王宝霞老师带来的分享:爱情不要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淹没,只要夫妻双方用心经营,不管身处“城里”“城外”,都能乐在其中,收获浪漫。

而尹晓峰老师则主张大家:跳出围城看围城。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围城,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们。很多时候,我们向往远方的风景,执着于内心的某些渴望,事实是一旦走近了,风景可能依旧,我们的感觉却不再,于是我们会沮丧消沉。所以,很多人在追求梦想时,没有丢失梦想,却往往丢失了自己。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孙海潮老师透过《围城》看到了世间的百态图:婚姻与学业,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人生苦短,希望大家记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且行且珍惜!

陈雨老师则是从读书的角度给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读出问题,读出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的典型,具有现实性和代表性。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人物反观自己,从而达到自我的认识和提升。

校团委书记刘波老师认为,《围城》揭示出的是爱情观值得每个人借鉴:只有拥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才能在“城内”活出自我,在“城外”看到别样的精彩。


随着对《围城》不断深入的解读,本次的读书沙龙活动也逐渐接近了尾声。相信不管是身处“城里”的老师们,还是身处“城外”的未婚老师和学生们,都会在“围城”的某一角落,找到一朵心灵之花,芬芳四月,浸染自我。


Baidu
map